实例1
上海某制药厂于1989年7月27日上午8时45分,对新装的8AS-17型主机和250m2蒸发式冷液器进行试压捉漏和氨系统工艺调试,在检查1号氨储罐排气阀门时,由于该管道安装时管道丝口壁过薄,强度不够,开启阀门时管道齐根断裂,当时1号氨储罐处于工作状态,罐内氨压力达12.5Kg/cm2,以致高压液氨气从裂口处大量喷出,顿时现场氨雾弥漫,操作工员无法靠近抢救,后在消防人员的协作下,用大量高压水封住外逸氨气,操作工人未戴上防毒面具冲进现场关闭阀门,于上午10时15分现场抢救结束。至此约有4吨左右液氨外逸造成环境污染。在抢险过程中有7人送医院救治,其中有4人留院观察。
经现场测试,上午11时20分时1号氨储罐排气管断裂处的上、下方的氨浓度为6~86mg/m3。
事故发生原因:设备检修时未充分认识到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,工艺调试前对有关设备未作面严格检查以消除隐患,生产现场也未按规范要求配置足够有效的带氧防毒面具。
实例2
地处虹口区的上海某食品厂于1988年初因基建施工,临时铺设一根通1000吨冷库的液氮输送管道。9月30日上午10时05分,该管道在穿墙的管段部分发生断裂,至11时左右抢关阀门的1小时内,约有7吨液氨以10kg/cm2的压力向外冲出,厂区氨气弥漫,并累及周围居民区。医疗救护及消防部门接到报告后zui先赶到现场,先救出被困职工、关闭阀门,后用消防喷水抑气,使环境空气污染逐渐得到控制。
经市和区卫生监督监测机构于当日上午11时45分对厂区不同距离环境氨气浓度的监测,距事故点约10米处氨气的浓度为200.0~586.7mg/m3、30米处为40.0~93.0 mg/m3;中午12时45分监测,分别为96.0~108.0 mg/m3和20.0~24.0 mg/m3。
受害职工和居民共31人,分送五家市、区有关医疗机构救治。其中该厂职工10人、居民21人,年龄大77岁、小为出生仅24天的婴儿,症状严重的4人(均为该厂职工、)其中1人为怀孕7个月的女工。
输送危险化工品的管道不执行定期巡检制度,查找安隐患,并及时加以维修,此为该起氨泄漏工厂和环境、危及人群健康事故的主要起因。
厂区安装氨气检测仪,保护人员健康和财产安。